在那个排污系统不发达、没有抽水马桶的年代,运粪车、旱厕,存在很多老济南人的共同记忆中。而如今,在高楼林立、车水马龙的济南城里,你或许不会想到,有这样一群人,每一天穿梭在黎明破晓前的街头,经过每户人家门前又悄然离去。他们,就是城市的“掏粪工”。
1. “大学生特种兵”退伍后 当起“掏粪工”
陈国瑞曾是大学生、是特种兵,如今是一名掏粪工。2012年,25岁的陈国瑞从部队转业,成了济南城肥清运一处的一名掏粪工。“当时真没想到,竟然还有‘掏粪工’这个岗位!”直到正式上班,陈国瑞的父母才知道,原来自己的儿子竟然真的要去掏粪了。
走上掏粪工的岗位,陈国瑞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,而干这种在很多人眼中又脏又累的活,心里总会有些落差,“第一次清挖粪便,涌出的刺鼻气味让我一下子难以接受,干活的时候也小心翼翼。有一次在挑粪的过程中,没走几步,扁担的铁钩突然断了,粪水溅了一身,说心里话,那时候心里挺委屈的。”
但是当时老班长的几句话让陈国瑞明白这这份工作的意义。老班长默默捡起了那根扁担,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小陈啊!你知道为什么每根扁担都是弯的?因为太直的扁担容易折断,能够弯曲证明它有韧性,就是能用得住的好扁担。你应该像扁担那样,有担当,有韧劲儿。”
现在回忆起这件事,陈国瑞依然满满的感谢,“那一刻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,老班长的几句话让我觉得,我自己脏点累点,但是也要用自己的肩膀挑起这份责任和担当,再脏再臭的活都要有人干,其实掏粪工和特种兵一样,都是为人民、为国家服务,一样让人骄傲担当担当担当担当!”打那之后,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状态,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。
2. 一根扁担两个铁桶 既然选择了就要尽心尽责
7月的济南,早上6点气温就已经达到27度。但是对于陈国瑞和济南市城管局负责城肥清运的工人们来说,不管刮风还是下雪,酷暑还是严寒,一年365天,他们都要照常出工。一根扁担,两只铁桶,一把粪勺,每天的凌晨,陈国瑞和他的同事们打着头灯,挑着粪桶,穿梭在泉城的古老胡同,悄无声息地行走在济南的老街小巷里。
凌晨5点,清运车开进位于济南市市中区的上新街。这是一条城中的老街巷,街道不长,沿街一溜儿年代久远的平房,有的改造成了小吃店和小卖铺,其余的还住着居民,院内多数使用的是旱厕,只是在街边留一个进院的小门。
掏粪工每天凌晨3点开始工作,可老城区的居民还处在熟睡当中。“不少老住户很放心地把院门钥匙留给我们,在不打扰居民休息的情况下也能把旱厕里的粪便清理了。”陈国瑞说,让他感到欣慰的是,有时候居民听到他们的脚步声,会专门起床感谢。
住在上新街的毕大爷已经65岁了,打小一直住在老房子里,家里也一直用的旱厕。这天早上,陈国瑞和平常一样拧亮头灯,熟练地用粪勺将这些混合物舀进粪桶,扁担上肩,身体微倾,稍一发力,便稳稳地挑起了两桶粪水。毕大爷看到陈国瑞挑着扁担的身影说:“每次这个时间,他们的车就会准时出现,小伙子真不错,又能吃苦人又热情。时间长了,跟他们都很熟悉了,很放心。”
陈国瑞肩上担着的粪桶个头不小,如果两个桶都装满了,这一挑能有八九十斤。陈国瑞说,根据巷子和院落的深浅,跑一趟儿短则几十米,长则三四百米,全靠肩挑手抬,从凌晨3点干到清晨6点半,每人少说也得挑十五六担。
每到一处居民家中,陈国瑞都会跟进户的市民寒暄几句。有时候天热,不少老人家都会早早备好了茶水递给他们。这份温暖的尊重,一直延续到现在,见着面了,居民们也不忙着捂鼻掩臭,而是和他打个招呼,聊上几句。
3. 让“老大难”华丽转身 平凡岗位展不凡风采
平日,陈国瑞主要负责清掏的区域广、厕所多,问题多、环境差,一直是清掏工作的老大难。但自从他接管后,一切都发生了改变。
工作中的他特“较真”,从不知道什么叫“困难”。对于那些住户集中、蹲位易满的厕所,他就每月多跑两趟、多掏几遍。对于那些小巷深处,清掏车无法靠近的厕所,他就用粪勺子一勺勺地装满粪桶再挑到粪车里,有时双脚站在臭气熏天的粪水里,一勺勺舀,一担担挑、一桶桶装。有时吸粪管被堵住了,他就用手一点点去抠管子,一把把去抓粪便。2016年在经五路一家庭公厕中,他为住户掏出4部不慎掉入厕所的手机,受到该住户居民的好评。同年冬天,下雪路滑,在海鲜市场一户公厕里,一位同事挑粪时不慎踩空,他用身体将其撑住,虽然被溅了一身粪,但却避免了一次事故的发生。
陈国栋说:“比起寒冷的冬夜,我们更怕过夏天。到了闷热的夏季,被汗水浸透的衣服贴在身上,拿粪勺往坑里一舀,那气味可不是一般人能忍受得了的。”陈国瑞回忆说,参加工作5年时间,他常年在一线从事掏粪工作。干到清晨六七点收工,吃完早饭,洗把脸,再接着到单位处理队里的日常事务。
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,陈国瑞与同龄人一样,有广泛的兴趣爱好,爱做饭、爱旅游、爱朗诵,还喜欢打形意拳。“工作之外,我照看孩子,有空就做饭,打打拳,练练身体。”他的肩膀由于长时间挑担,比一般人的肩膀宽厚,“平时胳膊不舒服了,就打打拳,可以放松一下肩膀。”